南瓜病虫害
- 分类:病虫害知识
- 发布时间:2020-02-19 11:21
南瓜病虫害
- 分类:病虫害知识
- 发布时间:2020-02-19 11:21
南瓜白粉病
Pumpkin powdery mildew
白粉病是南瓜的一种主要病害。各地均有分布,发生普遍,一旦发病则发展很快,致使叶片枯死。
【典型症状】
从苗期到成株期均可发生,以生长中后期为害较重,主要为害叶片。发病初期,叶片两面出现近圆形白色粉状小霉点,以叶面为多,后渐扩大,白粉斑连成大块,发病严重时全叶布满白粉,白粉下面的叶组织先为淡黄色,后变褐色,后期变成灰白色,叶片干枯卷缩。叶柄和嫩茎的症状与病叶相似,但白粉较少。
【发病原因及规律】
病原为单丝壳白粉菌Sphaerotheca fuliginea(Sch)Poll.和二孢白粉菌Erysiphe cichoracearum DC。病原随病残体在土表越冬,春天放射出子囊孢子,进行初侵染。温暖地区或棚室中病原主要在植株上越冬,在田间可通过气流传播蔓延。
苗期和成株期均可发病,植株生长后期受害重。田间湿度大,气温16~24℃,干湿交替出现,发病重。
【防治措施】
1,种子消毒。播前先晒种1~2天,以杀灭表皮杂菌,提高发芽势。用50~55℃温水浸种8~12小时,再放入1%高锰酸钾溶液消毒20~30分钟,洗净后催芽播种。
2.农业防治。最好与禾本科作物实行2~3年轮作。每亩施腐熟农家有机肥5000~7000kg、三元复合肥20kg、氯化钾15kg、尿素5kg。伸蔓期一般不追肥,果实膨大期每亩追施硫酸钾复合肥20kg,并保持土壤湿润,雨后及时清沟排水。及时摘除基部病、老黄叶,并深埋或集中烧毁。加强田间通风透光,增强植株抗逆性。
3.药剂防治。病害发生前可选用53.8%氢氧化铜水分散剂1000倍液,或27.12%碱式硫酸铜悬浮剂500倍液预防,每7~10天1次,连续2~3次。发病初期可选用10%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1500倍液,或40%氟硅唑乳油8000倍液,或43%戊唑醇悬浮剂5000倍液,或12.5%烯唑醇可湿性粉剂2000倍液,或2%春雷霉素水剂600倍液进行喷雾,毎7~10天1次,连续2~4次。保护地发病初期,每亩可用45%百菌清烟剂200g分放在棚内4~5处,用暗火点燃,发烟时闭棚,熏一夜,次日清晨通风。
南瓜疫病
Pumpkin phytophthora rot
【典型症状】
整个生育期均可发生,主要为害南瓜的茎蔓和果实。茎蔓发病,病都初呈水渍状,淡褐色,后渐渐变褐色湿腐,病部有粉状的白色小点,病害可从叶柄蔓延至叶片,叶片呈暗绿色水渍状腐烂,亦有从叶缘开始发生,向内扩展,随后扩展成圆形或不规则的大病斑,然后软腐下垂,干燥时呈灰褐色,易脆裂。果实发病,主要是爬地栽培的南瓜果实,病斑初呈暗绿色水渍状,后渐湿腐,病部表面有粉状的白色小点。
【发病原因及规律】
病原为辣椒疫霉Phytophthora capsici Leonian,在病残体上和土壤中越冬,在田间可经雨水或灌溉水传播。
气温25~30℃,相对湿度高于85%,发病重。雨季或大雨后天气突然转晴,气温急剧上升,病害易流行。积水菜地、定植过密,通风透光不良,发病重。
【防治措施】
1.农业防治。选用早熟抗逆性强的品种。选择高岗地、坡地种植,防止雨季田间积水。与禾本科等非寄主作物进行4~5年轮作。防止过密,以利通风透光,降低土壤湿度,减少发病机会。及时铲趟、除草、追肥、整枝压蔓,促进早熟。在多雨季节里,把垄沟里瓜拿到垄台上。大雨过后排出田间积水,降低土壤温度。增高地温,促进瓜株健壮生长,提高抗病性。病叶、病瓜、病秧要及时清出田外,集中深埋或烧毁。
2.药剂防治。选用无病土育苗,或在播种前,每平方米苗床用8g25%甲霜灵可湿性粉剂或64%噁霜·锰锌可湿性粉剂,加10~15g干细熟土混匀,将1/3药土施入床内,播种后用剩余的2/3药土覆盖苗床。发病前或发病初期用58%甲霜·锰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,或64%噁霜·锰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,或75%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倍液,或25%甲霜灵可湿性粉剂500~700倍液喷雾防治,每5~7天1次,连续2~3次。
南瓜蔓枯病
Pumpkin gummy stem blight
【典型症状】
主要为害茎蔓和叶片,果实也可受害。发病初期,茎基部出现水渍状、长圆形斑点,灰褐色,边缘褐色,有时溢出琥珀色的树脂状胶质物、严重时造成蔓枯。叶片发病,病斑多从叶缘开始向叶内扩展。形成圆形或“V”字形、黄褐色至黑褐色病斑、后期易溃烂。
【发病原因及规律】
病原菌为瓜类黑腐小球売菌Mycosphaerella melonis (Passerini)Chiu et Wqllker。病原以分生孢子器、子囊壳随病残体越冬或在种子上越冬。条件适宜时病原可穿透表皮直接侵入幼苗,对老的组织或果实多由伤口侵入,在南瓜果实上也可由气孔侵入。
【防治措施】
1.农业防治。实行2~3年轮作,采用配方施肥技术,施足充分腐熟的有机肥。
2.药剂防治。在发病初期全田用药,隔3~4天后再防1次,以后视病情变化决定是否用药。药剂可选用75%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倍液,或50%硫黄·甲硫灵悬浮剂500~600倍液,或40%氟喹唑乳油9000倍液,或56%氧化亚铜水分散粒剂600~800倍液,或47%春雷·王铜可湿性粉剂700倍液,或36%甲基硫菌灵悬浮剂400~500倍液。
南瓜枯萎病
Pumpkin Fusarium wilt
【典型症状】
幼苗发病,子叶先变黄,幼苗萎蔫或枯萎,茎基部或茎部变褐缢缩或呈立枯状。成株多在开花结果后期发病,发病初期叶片从老叶向前端逐渐萎蔫似缺水状,中午尤为明显,早晚可恢复,3~6天后,整株叶片枯萎下垂,不能复原,最后全株枯死。植株茎蔓基部缢缩,有的病部出现褐色病斑。病根变褐腐烂,茎基部纵裂,维管束变褐。
【发病原因及规律】
病原为尖镰孢菌黄瓜专化型Fusarium oxysporum (Schl.)f.sp.cucumerinum Owen。病原主要以菌丝体和分生孢子器随病残体在土壤中越冬。条件适宜时产生分生孢子,靠风、雨传播蔓延。
病原喜高温高湿条件,气温24~28℃,相对湿度90%以上适于发病,分生孢子扩散传播需叶面有水滴存在。田间多雨,高温高湿持续时间长,易发病且病情重。
【防治措施】
1.农业防治。选择地势较高,排水良好地块种植。密度要适宜,避免过于密植;施足基肥,增施磷、钾肥。合理灌水,控制田间湿度。
2.药剂防治。发病初期可喷洒64%噁霜·锰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,或50%琥胶肥酸铜可湿性粉剂500倍液,或60%琥铜·乙膦铝可湿性粉剂500倍液,或30%碱式硫酸铜胶悬剂400倍液,或47%春雷·王铜可湿性粉剂800倍液,或80%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600倍液,或20%甲基立枯磷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,每10天1次,连续1~2次。
南瓜黑星病
Pumpkin scab
【典型症状】
叶片发病,初生污绿色近圆形斑点,穿孔后孔的边缘不整齐,有黄晕,病斑直径1.5mm左右,病斑扩展后连成片,呈星状,后期病部组织脱落,留下黑色边缘的星状孔。茎蔓发病,病部中间凹陷,形成疮痂状病斑,表面生灰黑色霉层。果实发病,病部流出黏液,随后病斑渐扩大为暗绿色凹陷斑,疮痂状,并停止生长,形成畸形瓜。
【发病原因及规律】
病原为瓜枝孢Cladosporium cucumerinum Ell.et Arthur。病原在种子或病残体上越冬。春天萌发进行初侵染和再侵染,借气流和雨水传播蔓延。
湿度大,夜温低,可加重病害扩展。
【防治措施】
l.种子消毒。播种前,用50%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浸种30分钟,洗净催芽后播种。
2.农业防治。选留无病种子,采用覆盖地膜栽培,定植后至结瓜期控制浇水。
3.药剂防治。播种前,每平方米苗床用8g50%多菌灵可湿性粉剂进行土壤处理。发病初期喷药防治,药剂可选用12.5%腈菌唑乳油2000倍液,或30%氟菌唑可湿性粉剂1500~2000倍液,或40%氟硅唑乳油8000倍液,75%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倍液,或每7~10天1次,连续3~4次。
南瓜炭疽病
Pumpkin anthracnose
【典型症状】
幼苗期至成株期均可发病。幼苗发病后,子叶上出现褐色圆形病斑,蔓延至幼茎,茎基部缢缩而造成猝倒。成株期叶片发病,出现水渍状圆形病斑,后变为黄褐色,偶有同心轮纹,外围有一紫黑色晕圈。茎或叶柄发病,病斑长圆形,凹陷,初呈黄褐色水渍状,后变成黑色,病斑绕茎一周后植株枯死。果实发病,病斑初呈暗绿色水渍状小斑点,扩大后呈圆形或椭圆形,暗褐至黑褐色,凹陷,龟裂,湿度大时中部产生红色黏质物。
【发病原因及规律】
病原为葫芦科刺盘孢Colletotrichum orbiculare (Berk.& Mont)Arx。病原分生孢子传播主要靠雨水或地面流水的冲溅,故一般贴近地面的叶片首先发病。
持续87%~95%的高湿时,病原潜育期只需3天,湿度越低,则病原潜育期越长。覆膜种植的南瓜比未覆膜的发病轻。
【防治措施】
1.种子消毒。从无病株上留种,播种前可用50%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浸种20分钟清水冲净后催芽。
2.农业防冶。重病田与非寄主植物实行3年以上轮作。科学施肥,培育壮苗。田间管理的采收均应在露水落干后进行,减少人为传播蔓延。控制温度及时进行通风排湿,使棚内湿度保持在70%以下,减少叶面结露或吐水。
3.药剂防治。发病初期可选用25%溴菌清可湿性粉剂500~800倍液,或50%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700倍液加75%百菌清可湿性粉剂700倍液,或50%菌苯灵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,或2%嘧啶核苷类抗生素200倍液,每10天1次,连续2~3次。保护地栽培的,每亩可用45%百菌清烟剂250g熏治,每10天熏1次;也可于傍晚喷撒5%百菌清粉尘剂,每亩用量1kg。
南瓜褐腐病
Pumokin brown rot
褐腐病逝南瓜的一种常见病害,露地和保护地栽培都有发生。
【典型症状】
主要为害花和幼果,病菌先从花蒂侵入,后逐渐蔓延到幼果,被侵入的幼果从顶部向下迅速腐烂。
【发病原因及规律】
病原为瓜笄霉Choanephora cucurbitarum(Berk.et Rav)Thaxt。病原以菌丝体随病残体在土壤越冬,腐生性强,只能从伤口侵入,在田间可借风雨或昆虫传播。
露地栽培病害流行与否注意取决于结瓜期植株茂密程度、雨量大小、田间积水等情况。生产上栽植过密,株间荫蔽发病重。保护地栽植,低温高湿,浇水后放风不及时,放风量不够,日照不足,连续阴雨,易发病和流行。
【防治措施】
参见西葫芦褐腐病
南瓜病毒病
Pumpkin virosis
【典型症状】
南瓜病毒病的症状有3种类型。
1.花叶型。症状严重的花叶,叶片黄绿相间,绿色部分凸起,形成疱斑,植株矮化,叶片及果实小而畸形,并有许多瘤状突起,果面凹凸不平。
2.蕨叶型。叶片除具花叶症状外,叶片像被撕裂成条、呈鸡爪状或皱缩呈鸡冠状。
3.矮化。植株节间缩短,矮化,顶端皱缩,叶片发黄,导致逐渐干枯死亡。
【发病原因及规律】
病原为黄瓜花叶病毒Cucumder mosaic virus(CMV)、南瓜花叶病毒Squash mosaic virus(SqMV)、中国南瓜曲叶病毒Squash leaf curl virus-China(SLCV)等。黄瓜花叶病毒可由60多种蚜虫传播及机械传播。南瓜花叶病毒由种子、黄条跳甲等传毒。
田间管理作业中的摩擦极易传播病毒,且病毒病多由复合侵染引起。田间种子带毒率高,管理粗放,虫害多,发病重。
【防治措施】
1.种子消毒。播种前用45~50℃温水浸种,浸种时不断搅拌。待水温降至35℃时,浸泡两小时再用0.02%的高锰酸钾浸泡15分钟,然后用清水洗净,催芽后播种。
2.农业防治。从无病株上选留种子,防止种子传毒。瓜苗定植成活后,应即时喷磷酸二氢钾500倍液,间隔5~6天再喷1次,促进早生根快长,使植株生长健壮。上架坐果前,还应清除瓜地和地埂周围的杂草,以减少病毒中间寄生。田间作业时,避免践踏茎蔓,整枝时,应用剪刀剪蔓,忌用手接触保留的瓜蔓,以减少摩擦传毒。
3.药剂防治。育苗期移栽前5~7天,用46%吗胍·乙酸铜或小叶灵800倍液交替喷雾瓜苗1~2次。大田定植成活至上架坐果前,用3.95%三氮唑核苷或18%丙多·吗啉呱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,间隔1周交替喷雾预防。同时,叶面喷施磷酸二氢钾300倍液,以增强植株抗病力。育苗期及大田期坐果前应抓好蚜虫、蓟马、盲蝽、甲虫、斑潜蝇等害虫的防治。
南瓜细菌性缘枯病
Pumpkin marginal blight
【典型症状】
南瓜的叶、叶柄、茎、卷须和果实均可受害,初在水孔附近产生水渍状小斑点,后扩大为淡褐色不规则形斑,周围有晕圈。严重的产生大型水渍状病斑,由叶缘向叶中间扩展呈楔形,叶柄、茎等上病斑亦呈水渍状,褐色。果实染病先在果柄上形成水渍状病斑,后变褐色,果实黄化凋萎,脱水后成干缩状。湿度大时病部溢出菌脓。
【发病原因及规律】
病原为边缘假单胞菌边缘假单胞致病型P.seudomonas marginalis pv.marginalis(Brown)Stevens。病原在种子上或随病残体留在土壤中越冬,成为第2年初侵染源。病原从叶缘水孔等自然孔口侵人,靠风雨、田间操作传播蔓延和重复侵染。
发生主要受降雨弓起的湿度变化及叶面结露影响。当湿度上升到70%以上达6~8小时即可发病,结露时间延长发病越重。
【防治措施】
1,种子处理。用50℃温水浸种20分钟,捞出晾干后催芽播种,还可以用次氯酸钙300倍液浸种2小时或100万单位硫酸链霉素500倍液浸种2小时,洗净后催芽播种。
2.农业防治。选无病土育苗,与非瓜类作物实行2年以上轮作,加强田间管理。及时清除病叶。
3.药剂防治。发病初期或蔓延开始期可选用50%甲霜铜可湿性粉剂600倍液,或72%农用链霉素4000倍液,或1:2:(300~400)波尔多液喷雾。